二、“道法自然”与因地制宜 老子认为,宇宙间有“四大”:“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”,并主张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五章)老子提倡的“道法自然”,不是简单倒退,更不是消极避世,而是要求人们的行为与“道”一致,尊“道”贵“德”,顺应自然。这体现在实践中就是“无为”。道教所讲的“无为”,是一种“实有似无”式的“无为”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对“无为”的释义是:“所谓无为者,不先物为也。”即无为不是凝滞不动,而是“循理而举事”。把这种“无为”的思想同土地开发相结合,就是要求有准确的区域定位,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,宜农则农,宜林则林,“因天材,就地利”地利用土地,同时构筑生态安全屏障,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。 《列子》云:“盗天地之时利,云雨之滂润,山泽之产育,以生吾禾,殖吾稼,筑吾垣,建吾舍。陆盗禽兽,水盗鱼鳖,亡非盗也。”①列子认为,自然资源“皆天之所生”,人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从自然界中“盗”得的。在开发未利用土地方面,我们要把握“盗之道”,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。 道教的戒律中明确提出,要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发土地资源。以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》为例:“第五十三戒,不得竭水泽”;“第四十八戒,不得妄凿地,毁山川”;“第一百三十四戒,不得妄开决陂湖。”《黄帝阴符经》写道:“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。”道教崇尚自然,并不是主张回到完全自发的状态,而是希望人们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客观性。只有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,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积极作用。如果凭一时之欲肆意开发土地,就如《道德经》所言“不知常,妄作,凶”,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。 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告诫人们:“积壤而丘处”,“掘地而井饮,疏川而为利;筑城而为固”,“则阴阳缪戾,四时失叙”,“氛雾霜雪不霁,而万物燋夭”,“江河三川,绝而不流。”②也就是说,如果不考虑环境的综合因素,破坏土地生态平衡,就会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。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,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,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激化了各类用地之间的冲突,大幅降低了国土空间的利用效率,加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矛盾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指出:“天下之事,不可为也,因其自然而推之。”③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,因此,应在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阈值内,根据其生态适宜性,明确开发的规模、布局和时序。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,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。报告提出的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”的生态文明理念,与“道法自然”的内涵相契合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。因此,生态文明的伦理指向,就是要构建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”。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,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的。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的土地利用,就是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,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,以人类未来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,实现人地和谐发展。 三、“知足知止”与适度利用 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六章写道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”老子还强调: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之,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(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四章)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有其限度,因此人的欲望应有所足,人的行为也应有所止。 “知足知止”的思想在土地开发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。《道德经》所讲的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(《道德经》第十九章),就人地关系而言,是提倡人们在开发土地时要有节制。《黄老帛书·国次》指出:“过极失当,天将降央(殃)。人强胜天,慎辟(避)勿当。天反胜人,因与俱行。”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过度开发土地,使得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。只有适可而止、寡欲知足,才能实现人地的协调发展。 道教反对肆意挖掘、破坏土地的行为。如《太平经》中提到:“泉者,地之血;石者,地之骨也;良土,地之肉也……地者,万物之母也……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,其母病之矣。”人类“穿凿地,大兴土功”,就如同在戕害一个血肉之躯。人们只有将土地利用的态度和管理决策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,才能自觉地背负起土地利用的责任,才能使法律、经济等手段作用得以充分发挥。因此,“知足知止”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。 道教“知足知止”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辩证统一的,其目标都是要实现人地的和谐发展。道教生态伦理阐明了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,而土地持续利用提供了保护土地的方法。道教生态伦理观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土地之间,侧重内在的自我约束;而土地持续利用借助行政和法律的手段,强调外在的强制性。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。
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资源,具有稀缺性、固定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。在土地自我修复的阈值之内,系统可以在满足人类合理需求的同时,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始状态;一旦超过了生态阈值,土地生态系统将受到永久性的破坏。对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我国来说,合理、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,切实保护耕地,是刻不容缓的事情。 |